位置 当前位置:首页 >> 决策参考
第六期:深耕细作“人才沃土” 激发企业引才用才强动能 ——许昌市“发挥企业引才用才主体作用”调研报告
发布时间:2024-08-28 16:25:06 来源:付创胜 、周凡荻、杨飞

近年来,许昌市深入实施人才强市、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许昌英才计划”为牵引,聚焦重点产业发展需求,有效发挥企业在人才引、育、用、留各环节的主体地位、主导作用,为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强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

一、经验做法

(一)突出政策供给,增添企业引才用才底气。强化政策引领,坚定不移支持企业引才。许昌市把“人才强市、创新驱动”作为重点实施的两大发展战略,先后出台升级了“许昌英才计划”1.0版、2.0版、3.0版政策体系,设立“许昌英才基金”,大力实施高层次人才引进、创新创业人才(团队)项目引进两大工程。出台《许昌市重点产业人才引进培育支持办法》《许昌市重点企业引进人才实施办法》,围绕全市优先发展的6大战略性新兴产业、3大优势主导产业、3大传统产业,定期收集重点企业人才、技术、项目需求,建立动态数据库,围绕企业延链补链和转型升级方向引进用好创新人才。“许昌英才计划”实施6年多来,共引进认定、奖励扶持92个创新创业人才(团队)项目、1004名高层次人才,奖励扶持资金累计2.47亿元。

(二)注重成长关怀,建强企业“头雁”人才队伍。深入实施“企业家培育工程”“企业经营管理人才提升行动”,组织企业负责人赴国内外先进发达地区和行业标杆企业考察交流、洽谈合作,对接引进先进技术、项目和高层次人才。近年来,市、县两级组织企业负责人到德国、瑞士等发达国家和国内发达地区学习考察37批次。举办莲城企业家大讲堂、企业家沙龙、青年创业学堂,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优秀企业家代表授课指导、对接交流。近年来,共邀请知名高校专家学者和国家“两院”院士等顶尖人才来许举办培训(讲座)57场次,举办企业家沙龙53场次,参加培训交流的企业负责人累计1万余人次。组织企业负责人到清华大学、浙江大学等高校开展专题培训29场次,培训重点企业负责人和企业经营管理人才1500人次。目前,全市17名企业家入选河南省“中原英才计划”领军人才。

(三)开展联系帮扶,破解企业引才用才难题。设立“助企日”,定期联系帮扶,市、县两级选派5300余名干部,实现“四上”企业、重点中小微企业和“双创”团队全覆盖,确定每月10日、20日为市、县两级助企联乡帮村工作日,建立服务企业的长效机制。截至目前,全市共收集企业反映的人才引进、技术创新、融资等方面问题3860个,已办结3859个,企业满意率达到99.9%。市、县两级党委组织部门发挥牵头抓总作用,会同科技、人社、工信等部门定期开展人才工作专题调研,了解企业人才需求情况,积极组织企业与重点高校、科研院所牵线搭桥。近年来,通过政企联动机制,共为全市企业解决发展难题和人才引育用留方面难题近4000个,动态发布人才需求目录11批次、岗位需求7万多个,举办线上、线下招才引智活动近400场次。

(四)搭建平台载体,畅通企业引才用才“最后一公里”。坚持“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积极推动才企对接、产才融合,提高企业引才精准度、成功率。定期举办许昌市承接长三角地区、珠三角地区产业技术转移活动,连续5年参加河南省招才引智创新发展大会。邀请创新创业人才到许昌考察交流、洽谈对接,定期举办海外高层次人才许昌行、中科院专家许昌行等活动。不断拓展与中科院合作深度广度,中科院和许昌已累计发布技术供需320项,已实现技术合作151项,其中96项技术为企业解决了生产的技术难题。加大企业引才平台扶持力度,支持企业组建研发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等创新载体,鼓励企业与高校院所共建新型研发机构,在国内外建设“人才飞地”,近年来共参与省级及以上招才引智、技术转移等活动33场次,组织产学研对接活动70场次。

(五)强化表彰奖励,激发企业引才用才动力。许昌市坚持每年召开高规格的工业大会、科技创新大会、企业家座谈会等,隆重表彰、大力奖励杰出企业家、优秀企业家、创新创业人才、高技能人才代表。近年来,先后表彰杰出企业家10名、优秀企业家114名,奖励优秀创新型企业家、优秀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创新创业人才108名,表彰“许昌大工匠”、“许昌工匠”540名,奖励资金2亿多元。同时,对作出突出贡献、有参政议政能力的企业家代表和专家人才,积极推荐、协商为各级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候选人。目前,省市县三级“两代表一委员”中,企业界人才有1109人。

(六)加大服务保障,创优企业引才用才环境。认真落实涉企发展扶持政策,全市2033项市级政务服务事项实现“不见面审批”,1376项实现“即来即办”,2071项实现“最多跑一次”,政务服务事项办理时限压缩比89.65%;企业开办零成本,全流程实现0.5个工作日办结。加大放权力度,对于企业人才关心关注的职称评审、技能人才评价等权限,向符合条件的企业应放尽放,真正做到选人用人让企业说了算。加大人才关爱力度,构建功能完善、“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一站式”人才服务体系,为引进高层次人才提供政策咨询、申报受理、奖励补贴发放、编制使用、住房保障、医疗保健、配偶就业安置、子女入学等各项服务,营造更加优质、开放、高效、便捷的人才服务环境。

二、存在问题

(一)科创资源先天匮乏。许昌高等教育、科研机构资源缺乏,国家级重点实验室为零,省级重点实验室5家,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36家。科技型企业数量不足,全市拥有高新技术企业300家,数量还不到郑州市的十三分之一,不到洛阳市的三分之一。科技创新资源的先天匮乏,客观上造成本土创新人才总量不足,加大了企业引才用才难度,制约了全市产业转型升级和企业创新发展。

(二)引才留才优势不足。一是许昌市地处中部内陆地区,作为三四线城市,在教育、医疗资源和生活设施配套等方面,相比一二线城市,还存在不小差距。同时,紧邻省会郑州,人才流动受“虹吸效益”影响明显。全市企业在引进高层次急需紧缺人才时,天然优势不足。二是许昌市以民营经济为主,民营经济市场主体40.19万户、民营企业10.8万家,贡献了全市75%以上的税收收入、80%以上的GDP、90%以上的固定资产投资,但民营企业对高端人才和优秀青年人才吸引力不足,引进的高层次人才流失率较高。三是部分企业周边配套不足,不少民营企业分布于各县(市、区),部分企业位于乡村地区,距离主城区较远,教育、医疗、生活等基础配套设施不足,成为企业引才留才的重要制约因素。

(三)部分企业人才优先发展的理念树得不牢。许昌市民营企业多、中小型企业多,在研发投入、人才自主评价、职业经理人引进培养等方面重视力度不够。一是研发投入强度不够,部分企业研发投入积极性不高。全市研发经费总量达到59.8亿元,位居河南省第5位,但研发经费投入强度为1.64%,低于河南省1.73%的平均水平。全市1726家规上工业企业中,有612家企业未进行研发投入,占比为35.46%;有522家企业未设立研发机构,占比为30.24%。二是部分企业对人才重引进、轻培养,重使用、轻投入。有的企业对人才培养不积极不主动,许昌市向企业下放职称评审权限以来,全市只有1家国有企业(许继集团)主动承接,其余企业不愿意承接,担心人才培养后的薪酬待遇提高甚至流失等问题。三是部分企业对职业经理人引进使用重视不够,担心“抢班夺权”。民营企业大多为家族企业,目前普遍处于创一代向创二代交班之际,亟需建立现代企业经营管理制度,但不少民营企业在引进使用经营管理人才特别是职业经理人方面有所顾忌,不够大胆。

(四)人才生态环境仍需完善。人才工作市场化程度不高。全市人力资源服务力量还不够强,本土缺乏有影响力的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人才猎头等,目前,全市仅有83家人力资源服务机构、2家市级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区,行业队伍专业化水平不高,龙头企业和高端产品较少,业务较为单一,以劳务中介为主。人才公共服务资源不足,优质公办教育资源偏少,高端医疗资源不足,不能很好满足广大人才的需求。

三、对策建议

(一)突出比较优势实施人才政策。人才政策要充分考量城市的产业特色和资源禀赋,聚焦产业基础和企业发展需求,立足实际、因地制宜,与周边大城市形成“错位竞争”,精准制定系统科学、务实管用、具有区域比较优势的人才政策体系。

(二)坚持以用为本创新引才方式。要牢固树立“不求所有、但求所用,不求所在、但求所为”的理念,通过项目引进、合作引进、兼职引进、“候鸟式”引进等方式招才引智,鼓励企业在先进发达地区设立“人才飞地”,打造人才和研发在外地、转化和落地在本地的“最强外脑”。要拓宽渠道精准引才,对于高层次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制定完善人才招引图谱,实施更具针对性、个性化的引才措施;对顶尖人才、领军人才的引进,可以实施“一事一议”“一人一策”。

(三)做到精准施策降低人才引育成本。加大表彰力度,兑现奖励政策,在全社会营造识才爱才敬才用才的浓厚氛围。搭建多样化的才企对接平台,坚持“请进来”“走出去”相结合,组织企业参加各类招才引智活动。持续深化校企人才合作,加强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等的合作交流,加快人才培养、成果转化、项目落地,推动产学研用深度合作。引导企业统筹推进经营管理人才、科技创新人才、技能人才等各类人才队伍建设,建立健全人才培养评价机制,不断壮大人才队伍。

(四)持续深化改革激发人才活力。创新党管人才方式方法,积极向用人主体放权,充分发挥用人主体在人才培养、引进、使用中的作用,有效调动用人主体内生动力。要改进人才评价办法,激励引导各类人才大施所能、尽展其才。要运用市场化机制集聚人才要素,推进人力资源服务产业高质量发展,打造人力资源服务高地和知名人力资源服务品牌,为企业引才育才提供全产业链的专业服务。

(五)强化服务保障厚植留才优势。加强和改进党委联系服务专家工作,推动各级领导干部联系服务专家工作制度化、常态化,做到政治上充分信任、思想上主动引导、工作上创造条件、生活上关心照顾。完善人才服务保障机制,建立健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一站式”人才服务体系,在人才住房、健康医疗、子女入学、配偶就业等方面,提供全方位贴心服务,实现人才政策“一网查询”、人才事项“一窗受理”、人才服务“一码集成”,着力营造“近悦远来”的人才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