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传承精华,守正创新,加快推进中医药现代化、产业化,推动中医药事业和产业高质量发展,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 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指出要大力发展中医药事业,促进中药新药研发保护和产业发展。
禹州地处中原腹地,依靠伏牛山和豫东平原,四季分明的气候和适度的降水,成为中药材得天独厚的生长环境。作为中医药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中药材种植、采集、加工、贸易历史悠久,是我国历史上形成的四大中药材集散地之一,素有“药不到禹州不香、医不见药王不妙”之说。近年来,为加快医药健康产业转型升级,禹州市提出了“抓中间,带两头”的发展思路,把中医药产业作为支柱产业之一,积极培育,种植面积稳步扩大,市场销量不断提升,中医药产业得到大力发展。目前,禹州市中药材种植面积50万亩,年产中药材9万吨,年产值7亿元;中医药加工企业51家,加工产品400种以上,年产值30亿元;医药流通企业21家,年销售额35亿元,基本形成了中药材种植、中药饮片加工、中成药生产、中药材仓储物流和中医药文化旅游为一体的全产业链发展格局。
一、禹州市中医药产业发展现状
(一)种植情况。禹州中药材资源丰富,药材品种种类繁多,盛产的动、植、矿物药材达1084种,其中植物类药材780种,动物类药材283种,矿物类药材21种。国家重点普查的363个品种,禹州有147个,占40%;河南省统一普查的351个品种,禹州有225个,占64%。目前,禹州现有中药材种植品种50余种,种植面积达50万亩左右(其中草本药材15万亩,木本药材达35万亩),建设连片基地200多个,中药材标准化生产基地25个,年产中药材约8万吨。
(二)加工制造情况。在中药材初加工方面,现有17家企业具备中药材初加工能力,年总加工能力近20000吨。在中药饮片加工方面,现有中药饮片加工企业15家,可加工产品400种以上,其中,河南省青山药业股份有限公司“九蒸九晒”熟地黄及手工饮片产品闻名全国;河南华夏药材有限公司的中药饮片联动生产线,生产自动化程度较高。河南润弘本草制药有限公司生产能力涵盖5大剂型102个品种,拥有全国独家品种5个、国家医保目录品种58个、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品种29个,其中活血壮筋丸、中风回春片被列为国家中药保护品种。在中医药高新技术企业发展方面,现有中医药高新技术企业8家、中医药高新技术后备企业1家;拥有中国科学院联合实验室1个(天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河南省青蒿素提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天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河南省现代中药丸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润弘本草制药有限公司)、中药云平台1个(华夏药都中药材大数据创新中心)。部分企业通过不断加大科研力度,一些核心技术已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如江西中医药大学与森茂迷迭香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开发的迷迭香新产品取得突破;合同泰药业有限公司迷迭香鼠尾草酸提纯率达90%以上,且有效解决产品稳定性问题,市场前景广阔;禹州市天源药业有限公司
(三)市场流通情况。禹州市现有中医药销售企业20家,其中批发企业8家、零售连锁企业12家。2002年投用的禹州市中药材专业市场是全国17家中药材专业市场之一、河南唯一一家国家级中药材专业市场,市场内有持证药材经营商户300多家,经营品种2000多种,市场主营品种主要来源于本地及亳州、安国、荷花池等市场和全国药材产地,流向主要是国内大中型制药企业,市场经营的名贵细药来源多为原产地,如虫草、鹿茸、灵芝、人参、肉苁蓉、大云、珍珠等,流向多为药铺、医院。2022年销售量达8万吨,交易额近40亿元,从业人员达2万人,在全国药材行业都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力;建成华夏药都中药材大数据创新中心,具备为全市中医药企业提供大数据服务的良好基础;占地10.2平方公里的医药健康产业园,入驻中医药企业8家。此外,禹州市连续成功举办药交会,每届参会客商都达到1000人以上,涉及20多个省、市和地区,累计成交额超过700亿元,成为中医药产业产品展示、经贸洽谈、学术交流、项目合作的重要平台。
二、禹州市中医药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种植方面。一是“禹”字头特色不显。禹白芷、禹南星等十余种“禹”字头药材,均未形成规模化种植和初加工,且收获后,地产药材就地转化率低,仅10%左右,绝大部分被安国、亳州药商趁鲜采购异地加工,对禹州中药产业的发展没有起到道地药材应有的促进、带动和催化作用,无法在全国市场形成影响力。二是标准化、规模化程度不高。对药材种植基地的管理滞后,农户小规模种植大量存在,管理较为粗放,随意性大。另外,缺少专业化的良种繁育基地,良种和新品种研发选育能力不强,在新技术、新模式、新品种的推广应用上力度不够,特别是对化肥、除草剂、生长素的控制以及推广有机生态肥力度有待加强,没有形成统一有效的管理模式,难以满足药材规模化种植需要。如:禹州金银花种植约3000多亩,禹白芷种植约850亩,禹白附子、禹南星种植规模仅200亩左右,6种取得国家地理标志认证的优势药材品种种植面积屈指可数,形不成规模供给优势。
(二)加工方面。一是缺乏龙头辐射带动的中药企业。缺乏像南阳市的仲景宛西制药这样的中药企业,没有引领带动的单体大个企业。大部分中药制造企业生产规模有限,加工转化能力低。二是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全市现有13家饮片厂,为适应少而全的市场需求,每家企业少则生产200多个品种,多则生产700多个品种,据不完全统计,全市13家饮片厂生产品种合计约6000个,除去重复的,实际生产品种约750个,品种重合度较高,同质化竞争严重。同时,绝大多数药材种植企业没有现代设备和初加工能力,致使所产药材要么被外地药商趁鲜低价收走,不能二次增值,要么采用道路晾晒的办法进行加工,药材质量和药农利益无法保障。三是缺少品牌带动。我市大部分中药企业的经营水平仍停留在传统模式,多以中药材生产初加工、销售等为主,在全国中医药行业叫得响的企业和药品很少,缺少全国著名的标志性企业、标志性产品,没有能占据市场主导地位和具有全国影响力的药品,尚未形成核心竞争力。原有的“九天阿胶”、“六味地黄丸”曾是享誉海内外的知名品牌,“中风回春片”、“活血壮筋丹”是国家中药保护品种,被世界中药学会确定为“重点推广产品”。但是目前,“九天阿胶”已基本退出市场,“六味地黄丸”在市场上也默默无闻,“中风回春片”、“活血壮筋丹”市场开发不到位,没有产生预期的效果。由于不重视品牌的保护,缺少新产品的研发,导致旧品牌药品趋于边缘化,新品牌药品没有育成,致使禹州中医药产业发展方面无拳头产品。
(三)市场流通方面。一是不能紧跟国家政策导向。面对国家食品药品“四个最严”监管,中药材采购产地化、溯源化、“三无一全”认证等政策导向,安徽亳州药材市场供应链由“买全国”转变为“种全国”,大批亳州人远赴各个地产药材原产地进行种植,目前亳州基本掌控了全国70%的药材资源,已成为全国最大的中药材初加工基地。而我市中药材市场未能及时应对,仍然是“买全国、卖全国”传统的经营模式,不重视种植,不重视道地,几种道地药材产量低,只有名没有物,外地药商到禹州无货可买,商户流失严重,带动能力和影响力持续下降,难以对全国大宗药材交易市场形成影响力,与全国17家之一、河南唯一一家的国家级中药材专业市场的招牌极不相称。二是市场不规范。随着通讯业和高速公路的快速发展,原传统中药材集散地的区位优势已不复存在,我市中药材专业市场仍属传统农贸形式的经营模式,大多数中药材经营企业仍是采取前店后坊、家族式经营方式,产业化程度不高,仍然存在“散乱小”特质,产品无特色,经营不规范,质量无标准,个别无良商贩为追求高额利润,以劣代优,以次充好,扰乱了市场秩序,影响了禹州中药材的信誉。三是物流配送体系尚未形成。我市现有具备中医药物流配送能力的企业7家(均是药品批发企业),但均是自建自用,没有第三方物流配送资质。据企业反映,目前我市中医药配送业务主要靠委托德邦快递、顺丰快递等外地第三方物流公司,运输成本高,药品质量难保障。禹州原有两家物流公司华中和万家,由于各种原因都处于停滞状态,没有大型专业的物流公司,仓储设备不完善,一体化运营程度低。加之老市场交易大厅缺失,新市场迟迟没有启动,难以满足中药材大规模、高效率交易流通的需要。
(四)其他方面。一是人才和技术支撑不足。在中药材栽培、中药材鉴定、中医药研究方面的专业人才少,高学历人才稀缺,且招聘困难,需求缺口大。与科研院所合作的领域和深度不够,缺乏常态化的技术合作基地和机制,缺乏专门的技术指导机构和技术服务团队。二是特色专业园区尚未形成规模。虽然规划建设了华夏药都小镇,但并未完成,虽然入驻了部分企业,但相当多生产制造和市场流通企业仍然散于各处,没有真正形成聚集效应。三是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存在不足。我市中医药产业发展涉及多个主管部门,我市在承接上级政策方面不顺畅,且多头切块管理,使整个中医药产业链碎片化,无法形成统一服务体系。四是中医药文化宣传普及工作有待加强。中医药文化传播形式过于单一、内容过于专业化、传播手段创新不足,阻碍了中医药文化价值的社会认同和传承、传播效果。
三、推进禹州市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建议
(一)政企联动,打造中医药全产业链。一是强化道地药材种植。着重围绕“禹”字头道地药材,根据中药材生长习性,结合土地资源状况,有目标地科学施种,推行生态种植、野生抚育和仿生栽培,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尽快形成一定的种植规模,占据一定的市场,重新擦亮“禹药”的这张特殊名片。建设中药材良种繁育基地,以道地优势中药材品种的种子种苗繁育和提纯复壮为重点,制订种子种苗生产技术标准和规程,积极开展本地中药材新品种选育、引种评价筛选、仿野生栽培等研究,在合适的乡镇尽快布局建设药材育种育苗基地,全力破解我市传统种植品种种质退化、品种混乱等问题,确保我市所种植的每一种药材都有地道、优质的种源。二是切实提升初加工能力。中药材初加工具有投资少、成本低、药效好、门槛低等特点,非常适合在农村发展,可按“一村一品”的原则,合理设置初加工点,有效利用农村富余劳动力,发展农村经济。同时,组织能工巧匠,结合中药材加工的特点,研发自动化程度更高、更加高效精细实用的中药材加工设备,使我市中药材初加工真正进入规范化、标准化阶段。三是加快医药商业网络建设。引导药品流通企业采取“联大靠强”的策略,通过重组、兼并、联合,培育专业性中医药物流配送中心,建设大型中药(中药材、中药饮片)第三方仓储、“云”交易平台、中药材流通追溯系统,通过大型“云计算”仓储管理平台,实现仓储物资和入仓物料全过程规范的信息化管理、质量安全追溯和集中调配,打通产、供、销链条,破解产需矛盾。
(二)乘势加力,着力育强医药板块经济。一是加快建设中药材特色产业园。以药慧园为核心区,在原药都小镇规划内,建设融文化展示、特色制造、专业交易、中医服务、健康养生等为一体中药材特色产业园区,赋以绿色底色,强化配套服务,打通链条梗阻,解决药材大部外销和生产资料大部外购的脱节现象,打造一个辐射中原、全产链开发的中医药产业集聚地和展示药都文化精髓、充满传统文化魅力的华夏医药文化展示区。二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围绕建设产业园区,努力形成医药产业的聚集效应,打造医药板块经济,充分发挥政府宏观调控和积极引导作用,对新引进的医药工业企业要提供良好的基础设施,并在税收、土地、信贷等方面给予政策优惠。有意向、分类别地引导中药企业及其他相关企业向医药产业园集聚。以实现医药企业的中药材种植、中药饮片加工、中药提取、采购供应、产品开发、人才交流、市场开发、技术工艺、生产质量管理、信息服务等多种资源的共享,形成企业共同发展合力和聚集效应,逐步形成我市医药经济板块结构。 三是拓展中医药大健康产业。将中医药养生理念体现在人们的现实生活中,从传统中成药、中药饮片生产向功能食品、保健品、日化产品、消毒杀菌产品领域开拓。推广中医药养生保健方法及太极拳、八段锦等传统中医功法,推动形成“医体结合”的健康服务模式。着力培育中药养生花茶、九蒸九晒产品、迷迭香系列产品等中医药大健康适宜品种。积极将中药材种植与城市园林绿化、国土绿化、美丽乡村建设相结合,发展中药特色生态绿化等“中药+”新业态。促进中医药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争创国家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区。
(三)承传优势,全力打响“药都”品牌。一是加强中医药文化研究。大力挖掘中医药文化资源,推进我市中医药历史文化资源的传承与保护,做强“华夏药都”品牌。系统梳理中医药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深入研究中医药文化的精神内核和价值理念。发挥孙思邈医药研究院、中医药文化博物馆的文化展示、宣传平台作用,加强中医药古籍、古方、单验方、特色诊疗技术、传统制药和炮制技术的挖掘、整理、研究、评价及推广应用。开展传统中医药课题(如九蒸九晒炮制)学术研究,加强传统中药炮制技艺、九天阿胶等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与传承人的保护,提升中医药产业软实力。二是促进中医药文化传播。实施中医药文化传播行动,鼓励建设中医药博物馆、展览馆、文化馆、主题公园等,加快中医药文化博物馆项目建设,充实中医药文化博物馆文化内涵,尽快建成并对外开放。推动河南省青山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禹州市孙思邈医药研究院有限公司创建“第三批河南省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依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基层中医馆、社区居委会、乡村群众活动场所等,建设中医药健康文化知识角等展览展示区,帮助城乡居民体验、感受中医药文化,推广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基本理念和健康养生知识。打造中医药文化新媒体传播平台,为群众提供中医药文化科普服务和产品。三是深化中医药交流合作。充分发挥我市中医药资源和学术文化优势,在中医医疗、教育、科研、制药、服务业等方面加强国内外深度合作与交流。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支持中医药机构、中药企业“走出去”开展项目建设,提供中医药服务。探索将中医药特色品牌与服务贸易、旅游相结合,吸引游客来禹体验中医药服务、购买中医药产品,把中医药打造成我市对外开放和人文交流的名片。进一步做好“药王孙思邈医药文化节暨禹州中医药交易会”平台建设,提高办会等级和频次。争取举办全国性的中医药学术研究会议、论坛,扩大禹州中医药对外影响力。
(四)创仿结合,大力加快中药产业现代化。一是强化科技研发。深化与河南省中医药大学等高校的合作,采取共建共办、定向代培等方式,开展高职高专学历教育,持续强化提升人才培育的硬件基础,为大规模培育人才提供有力支撑。推动市中医院积极与河南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河南省洛阳正骨医院等医院合作,建设中医药科研和创新平台,努力研制出安全有效、具有市场竞争力的现代中药新产品。二是注重二次开发。加大对独家产品、特色品种、重点品种、传统名优中成药的二次开发。不仅要发挥中成药生产企业的中药传统剂型和品种优势,而且要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改进生产工艺、开发新剂型,鼓励和支持采用现代技术对独家产品、特色品种、重点品种、传统名优中成药的二次开发,提升中药产品的科技含量和市场竞争力,逐步实现中药产品的结构调整和产业的升级换代,增强企业发展后劲。三是形成自主产权。仿制药市场在国内竞争激烈但容量很大,我市可在剂型改造、生产工艺、产品包装方面增强产品市场竞争力的同时,充分发挥我市在中药方面的传统优势,加强对包括道地中药材、创新工艺技术和创新中成药品种等在内的中药知识产权的保护,开发专利产品,注册专用商标,实施知识产权保护战略,走创仿结合的发展之路。
(五)提质增效,全力组建中药产业“航母”。一是壮大中药饮片制造规模。中药炮制是中药行业最大的短板,却是禹州中药的强项,2008年入选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全国中药炮制大赛中,连续四年获得全国冠军,100多种饮片被作为精品,收藏于河南省中药博物馆。应强化炮制技艺的传承,充分借助老药工的优势,组织学员进行深入学习,传承技艺。以特色炮制为突破口,不断向省有关部门强力申报争取中药饮片建设项目,持续壮大中药饮片制造规模,打造“中药炮制之乡”,真正把技艺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二是持续培育龙头企业。充分聚合文化、资源、政策等优势,选择有意愿、有基础的饮片或成药制造企业,围绕生产制造,提升技术研发能力,增强质量控制能力,提高智能制造水平,努力争创行业标准,形成核心竞争力,成为药业“航母”或单品冠军。坚持培育本土企业和引进外来大型企业并重,坚持饮片制造和成药制造并重,坚持单体壮大与强强联合并重,围绕药饮片炮制技术、中药材微粉化、中成药新品种、中药饮品、中药保健品等方面,不断增加新品种,增添新企业,延长新链条,加快推进单一的切片、提取、中成药生产向保健品、化妆品和生物医药多元化方向发展,持续提升我市中医药产业集群的规模和水平,真正展现“中间环节”的带动能力,形成带动两端发展的强大力量。三是加快中药产业信息网络建设。充分利用国内外有关数据库和计算机网络技术等现代科技手段,逐步建立本市的国内外中药市场经营、科技文献、资源、政策法规等数据库,与国内外医药市场和企业联网,形成辐射国内外的中国禹州中药产业信息中心,为全市中药材种植业、加工业、中成药工业、新技术、新工艺的研究与开发、开拓中药市场提供一流的信息服务,加强与国内、国际间交流合作,推介禹州中药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