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当前位置:首页 >> 决策参考
第十二期: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制约因素及对策探究——基于对禹州市的调查
发布时间:2024-10-12 10:16:33 来源:高雅、董跃民、苏启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进一步明确了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城乡融合发展。2024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学习运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 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正式发布,这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第12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中央一号文件,对2024年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三农”工作作出了全面部署。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局,做好“三农”工作的重大战略部署,为我们进一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了根本遵循。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做好“三农”工作,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政治责任和历史使命。作为全国百强县和农业大县、经济大县、人口大县,禹州市近年来把乡村振兴作为重要突破口,邀请国家发改委专家团队编制《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规划》,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谱写出新时代乡村全面振兴的禹州新篇章。2023年禹州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0696元,同比增长5.3%;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979元,同比增长7.2%。深入研究禹州市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有效经验与相关问题,对于许昌乃至河南的乡村全面振兴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有效经验

(一)促进“三生协调”,让农村有看头

近年来,禹州市通过典型引路、示范带动,成功打造了1个国家级生态魅力镇(朱阁镇)、1个全国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示范村(河东张)、2个全国美丽宜居村庄(大涧、孙庄)、1个全国生态文化村(陈南)、8个省级生态镇、34个省级生态村、2个河南省美丽宜居村庄(河东张、课张),形成了美丽乡村建设的雁阵效应和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的特色品牌

1.保护“生态美”,留住山水留住根。乡村是生态涵养的主体区。禹州秉持“打造记得住乡愁、传承好文化的美丽天地”理念,一方面,全域开启“美颜”模式。以“三无一规范一眼净”为基础,确保乡村洁化全覆盖。落实“路长制”“河长制”,建立工作台账,实现全域统筹、全面提升。实施国土绿化提质行动,以“村庄森林”工程为载体,推进果树进村入院,加快城郊公园建设。另一方面,系统重构“美丽禹州”。深入实施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生态保护,每年从城镇土地出让金地方净收益中拿出10%,建立矿山生态修复奖补资金,实现可持续发展。明确规定矿山企业“生态治理先于生产、优于生产、快于生产”“先修复、后生产,不修复、不生产”,持续打好生态修复硬仗。

2.促进生活美,留住乡愁留住人为建设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禹州扎实开展垃圾、污水、厕所、户貌、村容专项整治活动,让农村真正净起来、美起来。一是全链条实施垃圾处理市场化公司化运营,由专业化机构负责22个乡镇的环境卫生管理维护工作,建立起政府购买服务、专业团队运作、强化监管考核的运行机制。二是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有条件的乡镇和农村建立污水处理厂集中处理在山区和较落后的乡村加强生活污水源头减量和尾水回收利用。改善村容村貌,把荒芜宅基地改造成菜园、花园、树园、游园,积极开展五美示范庭院创建活动。

3.抓好生产美,留住质量留住心乡村的美丽,在于青山绿水的秀美壮丽,更在于生产管理的质优量足。是树立质量兴农导向,大力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工程,健全监测体系、追溯体系监管体系,完善农产品原产地可追溯制度和质量标识制度,以创建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带动农业高质量发展。加大动物疫情监测防控力度,严格落实防控举措,确保农产品安全。是树立绿色生态导向,加快建立农业资源保护、高效利用的政策和技术体系,从根本上改变开发强度过大、利用方式粗放的状况,持续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农产品质量。

(二)聚焦“三产融合”,让农业有奔头

产业兴旺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禹州坚持把发展产业作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根本所在,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产业转型发展促进行动”为抓手,成立县级干部牵头的专项攻坚组,促进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让好山好水转化为农民的聚宝盆。

1.调整产业结构。作为全国产粮大县、粮食核心区主产县,禹州市全面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切实扛起国家粮食安全的政治任务。“山丘环绕、颍川百里”是禹州地形的真实写照,禹州市按照“因地制宜调整产业结构、因势利导发展规模产业”的原则,严守全市101万亩耕地保有量,制定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划定粮食生产功能区。同时,发展特色经济作物,调优种植结构,持续巩固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2.打造特色品牌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朝的建都之地,禹州被称为华夏第一都,农耕历史悠久,产业特色鲜明。禹州市依托钧瓷、烟叶、中药材、薯制品等传统优势,不断壮大一泥一叶一药一薯四个一特色品牌,持续提升农业产业竞争力。

3.发展乡村旅游。紧紧抓住国家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机遇,多渠道打开绿水青山金山银山美丽经济的转化通道,荣获全国最佳旅游目的地城市称号。一是打造精品旅游线路。打造了10条美丽乡村精品旅游线路,推动周边乡镇发展中医药文化、钧瓷文化、生态循环农业以及康养、休闲、体验相结合的乡村旅游产业,发展“农家乐”近300家,带动2万群众参与经营,沿线年接待游客200万人次以上。二是打造精品旅游节日。依托不同时节、不同景色、不同特色,成功举办泓硕农业梨花·音乐文化节、鸠山镇槐花旅游节、杏果采摘节、大鸿寨景区“登山美食节”、福梨采摘节、中医药文化节和钧瓷文化节等活动,吸引游客观光游览,促进乡村经济发展。

(三)优化“三大关系”,让农民有甜头

禹州市坚持把深化农村改革作为破解“三农”难题的有力抓手,聚焦优化农民和土地、农民和集体、农民和市民的三大关系,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体制机制弊端,让农民享受到更多改革发展成果。

1.优化农民和集体的关系,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

把集体产权改革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础工作和重要途径,不断探索农村集体经济有效实现形式,激活乡村沉积的优质资产。禹州市以被确定为全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县为契机,一方面,积极探索农村集体所有制实现形式,建立健全集体资产管理制度,完善农村集体产权权能;另一方面,积极探索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模式,大力实施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三年提升行动,探索乡村旅游、资源开发、优势产业、基金扶持等8种发展模式。

2.优化农民和土地的关系,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把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作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一环通过农民和土“三权分置改革,充分激活农村劳动力,鼓励城乡资本投资农业生产经营,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为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重要支撑。在全面完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的基础上,狠抓土地流转,狠抓土地复垦,积极完善进城落户农业转移人口原有权益保护机制。

3.优化农民和市民的关系,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

作为多年的全国百强县,禹州市已经初步形成工业反哺农业、城镇反哺农村、城乡协调一体推进的局面把城乡融合发展作为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以入选国家第一批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为契机,积极推进城乡规划一体化、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等六个一体化在河南省县级城市中率先完成城乡总体规划修编(2015—2030),初步形成中心城区+特色小(城)镇+美丽乡村的现代城镇体系。

(四)发挥“三种力量”,让振兴有劲头

农村和谐稳定是推进乡村振兴基础。以基层党组织建设为核心,以倡导乡风文明为引领,以推进法治建设为保障,建立健全现代乡村治理体系,实现农村社会和谐有序、充满活力。

1.提升党建力,打造坚强堡垒。大力推进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开展农村“五星支部”创建,扩大先进支部增量,提升中间支部水平,促进后进支部转化。实行县级党员领导干部“包乡联村抓支部”制度,深化拓展“逐村观摩、整乡推进”。深化拓展“四议两公开”工作法,重视基层党组织的运行保障,建立村级组织运转经费正常增长机制。

2.塑造文化力,培育文明乡风禹州是河南省首批历史文化名城,具有夏禹文化、钧瓷文化、中医药文化等特色鲜明的文化底蕴。近年来,禹州市注重文化内涵建设,坚持保护与传承相结合,注重留住历史风貌,加大对传统村落和传统建筑、文化古迹、农业遗迹的保护力度积极开展国家、省级传统村落申报工作,鼓励文化资源丰富的村庄建设村史馆,让有形的乡村文化留得住。注重文明乡风开展文明村镇、星级文明户等群众性文明创建活动,每年组织“好妯娌”“好公婆”“新乡贤”等评比活动,倡树文明新风,真正以党风带民风,以民风促乡风。

3.增强法治力,完善治理机制创新乡村治理体系建立健全了党组织领导的“三治”(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充分发挥村(社区)务监督委员会作用,健全党组织领导下的村级议事协商制度,推进党务村(社区)务公开。制定完善的村规民约,成立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禁毒禁赌协会、红白理事会等群众组织,突出村规民约的观念引导和行为约束作用。

二、存在的问题

一是农村经济活力欠佳。禹州是农业大县,可农民富裕的并不多。这是因为禹州的农民大多从事农产品生产,处在产业链的前端、价值链的底端,农业没有行成规模和集聚效应。一是蔬菜水果禽肉食品产品标准化水平不高,没有形成特色鲜明的地域特色品牌,停留于“种植—采摘—初加工+二次加工”的生产模式,对其文化内核的挖掘不够,缺乏高端化、规模化的品牌农业发展理念。二是大部分农产品加工企业没有从建立现代管理制度,经营管理上的短板制约了企业的市场开拓能力。其中部分企业产品质量安全意识较为淡薄,质量参差不齐,与之相对应的质量控制和检测体系没有建立,应对贸易壁垒较为困难。农业生产装备相对落后,农产品加工附加值低,产业链短,市场占有率低。此外,绝大多数企业没有设立研发中心,没有自己的专利技术,满足于现状,单纯靠行业内的恶性竞争,靠卖资源维持生存,没有形成大规模龙头效应。

二是资金保障不够充分。乡村产业做大做强,资金缺乏是主要问题。从目前来看,发展资金不足成为制约禹州市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瓶颈。基础设施投资大,回笼资金慢,盈利周期较长,严重影响了农业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大部分农村没有足够的资产可以抵押或质押,获得金融机构信贷支持的难度较大,资金来源受限和资金需求之间的矛盾制约了经营规模的扩大、产业链延伸、农产品提质升级。

三是专业人才严重不足。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城市对人才的“虹吸效应”越来越强,农村发展水平低、基础设施差、环境条件苦,高素质、高学历的人才选择返乡创业、返乡工作的动力不足,加之政府对农村专业人才的扶持力度不够强,如何“留住人、培养人、用好人”成为了阻碍乡村振兴发展的一个普遍难题。此外,乡村两级干部思想不够解放,缺乏招引人才的观念,导致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无人可用。

三、对策研究

(一)加快产业振兴促进乡村繁荣

1.突出发展沟域经济。禹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沟域经济的发展,坚持把发展沟域经济作为西部山区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立足当地山岗区的自然资源,以政府主导、集体搭台、农民主体、市场运作、社会参与为原则,探索了一条构建内容多样、形式不同、产业融合、特色鲜明的沟域经济发展新模式。禹州市现已有20余条沟域得到全部或部分统筹提升,培育发展林下养殖、人文旅游、林果、钧瓷技艺、三产融合、自然生态、采摘观光等多样的市场经营主体,实现了“荒沟变绿沟、穷沟变富沟”的华丽转变,取得了良好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全市 300 多个村编制发展规划,侯沟、九孔等 10 个传统村落成为全省“乡村规划千村试点”试点村。

2.积极发展特色产业。培育特色产业作为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截止目前禹州市发展出以青山岭村、柏村、刘沟村为代表的农村传统加工业,以河东张庄村、陈南村、刘门村为代表的特色农村种植和养殖产业,以大涧村、大木厂村、李金寨村为代表的农旅融合产业,以槐树湾村、马沟村为代表的历史人文旅游产业,以樊岗村、杨岭村、杨圪塔村为代表的三产融合产业,形成资源与经济的良性循环,增强了乡村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此外,禹州还存在大量的古村落、古建筑、古窑洞、古树名木,结合历史文化厚重自然风光优美的特点,近年来充分挖掘禹州自然景观、历史文化、特色产业等优势,培育精品民宿、金牌农家乐、古村落体验游等沟域经济新业态,比如鸠山镇天垌村打造国家级传统古村落、举办红叶节发展观光游,张家庄村发展养蜂特色产业、举办槐花节、销售特色山野菜,文殊镇樊岗村打造生态游乐园,实现乡村振兴的可持续发展。

(二)加快生态振兴践行绿色发展

1.加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力度。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关系到农村创业创新动能的培育,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基础一环、关键一招。因此,应进一步加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力度,对症下药、直击病灶,尽快把农村人居环境这块“短板”补上,进一步缩小城乡差距,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把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作为最基本的民生工程来抓,多管齐下、全面整治,真正把农村打造成为农民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2.大力发展绿色循环农业推行绿色生产方式,持续实施化肥、农药使用“零增长”行动,扎实开展“治土”行动,减量化、无害化使用化肥农药等,把土地的“负担”降下来,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加大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畜禽粪污是没有被利用的宝贵资源,推进其资源化利用,既能解决对周边环境的影响,还可以增加产业链的附加值。各村镇应重点抓好农户养殖“三进三退”,提高畜禽养殖规模化、绿色化水平。

(三)加快文化振兴培育乡风文明

1.坚持文化润人,优化“软环境”。保护农村文化生态,重建农村价值体系,大力挖掘村规家训、俗语格言等农村文化资源,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乡土化再造,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实的文化土壤和强大的精神支撑。重塑乡村精神,发挥新乡贤的传承与引领作用,积极发挥优秀基层干部、大学生村官、致富带头人、道德模范等“新乡贤”的传承与引领作用,激发村民爱乡情怀,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魂育人。

 2.开展移风易俗,引领“新风尚”。健全村级自治组织,制订完善“四会”组织规章制度,落实议事规则,发挥“四会”组织在乡村治理、乡风文明建设和做好群众工作的平台载体作用。修订完善乡规民约,广泛开展乡规民约展示评选活动,力争实现乡规民约全覆盖。

3.抓好典型选树,树立“新标杆”。广泛开展农村“十星级文明户”“五好庭院”“好婆婆”评选活动,选树先进典范,引导农村群众见贤思齐。发挥各类媒体的宣传作用,广泛宣传好人好事,深入开展身边好人好事进农村、进社区、进学校活动。广泛开展亮家风、传家训、扬家风、立家规以及家风家训评选等活动,以良好家风涵育乡风文明。

(四)推进组织振兴构建治理体系

 1.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提高干部队伍的业务能力素质,增强基层党组织的乡村治理能力。在农村基层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要注重培养群众基础号好的领导干部,培养具有先锋带头作用的模范干部。经常开展党的组织生活,落实支部“三会一课”制度,抓好支部思想政治工作,学习和发扬党的光荣传统,以“批评和自我批评”净化党内政治生态,把扎根基层、服务群众当成毕生追求的事业,提升服务群众的意识,发挥好党组织在乡村治理中的领导核心作用。

2.推进党组织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大力推进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开展农村五星支部创建。实行县级党员领导干部包乡联村抓支部制度,深化拓展逐村观摩、整乡推进。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和带头作用,坚持无职党员编员进组,定岗位、定责任、定奖惩一编三定工作法,有力保证党员义务的有效履行,激发党员干事创业的激情,实现党建和发展两项工作双抓、双促、双赢。高度重视基层党组织的运行保障,建立村级组织运转经费正常增长机制,全面落实村干部基本报酬、村级组织办公经费、服务群众经费,每年设立市级党建工作专项经费,用于村级活动场所改造提升、村党组织书记培训和其他党建工作的开展

3.打造“四有”干部队伍。深入开展“百名科级干部包百村、万名机关干部联万户”工作,选派机关干部组成驻村工作队、党建指导员入村开展帮扶工作,对“穷、乱、脏、难”四类村,“家庭贫困、诉求上访、空巢留守”三类户,精准指导开展扶贫帮困、安全稳定、环境整治、创业就业等工作,推动干部力量下沉、工作重心下移、资源财力下倾,着力打造一支推动发展有激情、有血性、有招数、有业绩的“四有”干部队伍。

(五)推进人才振兴强化人才支撑

1.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促进传统农民向现代职业农民转变,通过激发农民创造力提升农业农村生产力。应有计划地构建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要的科学培育体系,制定有针对性的培育方案,拓宽培育途径,创新培育机制,支持新型职业农民通过参加中高等农业职业教育,支持龙头企业、地方院校等主体承担培训职能,鼓励建立新型职业农民实习实训基地和创业孵化基地,帮助一批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能创业的新型职业农民扎根农村,增强农业农村发展活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

2.创新乡村人才培育引进使用机制加大农村专业人才引进专项资金投入,大力优化乡村环境,把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好,增强乡村一线对人才的吸引力。要提高人才经济待遇,具体可通过实施人才安居工程,建设人才公寓,落实引进人才安置补贴、配偶就业、子女入学、健康体检等制度,化解人才的后顾之忧。适当提高乡村人才待遇,对参与基层工作的乡贤、农技员以及其他引进人才提供相应津补贴等。进一步健全完善人才工作的相关机制,不断拓宽引进渠道全面打破地域、身份、职业等界限,“英雄不问出处”,“敞开大门”欢迎各方人才。各种评先评优要尽量向基层倾斜,让人才有干劲、有盼头。要着力助推人才的自我提升,通过轮岗、挂职、蹲点等形式来提升能力,通过自我认同助力激发乡村振兴的共鸣。

(作者高雅系许昌市委党校科研工作科副科长、讲师,董跃民系许昌市委党校科研工作科科长、教授,苏启系许昌市委党校中华文化教研室主任、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