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当前位置:首页 >> 决策参考
第十四期:对许昌市发展新质生产力 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思考与建议
发布时间:2025-01-13 15:31:06 来源:康运东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载体和主阵地,是引领城市形成竞争新优势的决定性力量。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构建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绿色环保等一批新的增长引擎。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明确指出,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加强新领域新赛道制度供给,完善推动战略性产业发展政策和治理体系,引导新兴产业健康有序发展。2024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和党的二十大报告、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定》,为发展新质生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做出了战略指引,提供了根本遵循。

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和党的二十大、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的重要举措,也是一个城市未来发展的关键所在。许昌市作为河南省重要的制造业基地,十分重视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工作。近年来,先后出台《许昌市“十四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规划》《许昌市十大产业集群培育计划》《许昌市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着力培育重点产业链工作推进方案(2023-2025)》《许昌市加快数字化转型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行动计划(2024-2025年)》等重要文件,实施一系列举措,全面推动许昌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高质量发展。但许昌市在发展新质生产力,培育新兴产业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和瓶颈,需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

一、许昌市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基础和优势

(一)集群发展效应明显。许昌工业发展基础好,门类较全。当前,在国民经济分类的41个工业行业大类中许昌拥有36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1965家。主板上市工业企业达到11家,位居全省第三位在《河南工业发展报告(2024)》,许昌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排名居全省第3位。经过多年发展,许昌制造业规模逐渐扩大,集群效应明显,如智能电力装备、节能环保产业集群产值超千亿元,硅碳新材料产业集群产值超五百亿,超硬材料、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生物医药等产业集群超百亿元,成为全球最大的人造金刚石生产基地、全国重要的电力装备和医疗用品生产基地、全国产业链最完整的硅碳新材料产业基地、长江以北最大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基地、中西部地区最大的电梯生产基地。

(二)新兴产业基础较好。近年来,许昌市开展6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新一代电子信息技术、新材料、节能环保、生物医药、智能装备、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培育工作,已初步形成了若干特色鲜明的产业集群,其中智能电力装备集群、节能环保产业集群分别入选国家创新型产业集群、第一批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硅碳新材料产业集群纳入河南省首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人工智能产业是许昌市重点培育的新兴产业,2023年7月,许昌市政府与深圳华为合作建成的中原人工智能计算中心成功入围筹建国家开放创新平台。2023年9月,该中心入选省人工智能创新平台。同时,许昌市鲲鹏人工智能计算有限公司入选省人工智能重点企业,万杰智能生产的智能熟面机入选省人工智能优势产品,AI质检解决方案入选省人工智能应用案例,许昌市人工智能产业实现4类项目全覆盖,综合实力跻身全省第一方阵。目前,许昌市已形成以黄河信产、中原人工智能计算中心为龙头,50余家配套企业协同发展的人工智能产业集群,集群规模近百亿元。新能源汽车是许昌市重点培育的新兴产业,2024年河南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许昌要重点发展新能源汽车关键零部件特色集群,目前,许昌拥有整车企业2家、改装车企业4家、零部件配套企业200余家,从业人数超过2万人,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规模效应明显。经过多年培育,许昌市新兴产业基础较好,产业特色明显。

(三)科技创新持续提升。近年来,许昌市坚持把科技创新作为加快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战略支撑,不断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创新创业孵化能力、公共科技服务能力。10年来,全市累计投入4亿多元重奖科技创新企业;成立许昌市科技创新委员会,把科技创新有关指标纳入经济高质量发展考核指标体系;出台《许昌市科技创新促进条例》,以地方性法规的形式为打造科技创新生态提供有效制度支持。深入实施“许昌英才计划”3.0政策体系,设立15亿元“许昌英才基金”,引进包括“两院”院士在内的4批92个创新创业人才(团队)、1004名高层次人才,累计获得科技成果481项;建设中原学者工作站11家,培育“中原英才计划”科技领军人才21人。培育中原电气实验室等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等研发平台357家;全市77家企业与中国科学院33家院所开展了产学研合作,30个项目被列入中国科学院河南中心成果转化项目,立项和争取资金数量居全省第1位。目前,许昌高新技术企业792家,科技型中小企业1388家,主要创新指标进入全省第一方阵;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9家,省专精特新企业212家,数量均居全省第一方阵,为全市发展新质生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了基础支撑作用。

(四)民营企业活力充足。许昌市民营企业比较活跃,被称“河南的温州”。近年来,许昌市多渠道多措施支持民营经济健康发展,帮助企业纾困解难。目前,全市民营企业达到13.7万家,贡献了75%以上的税收收入、80%以上的GDP、90%以上的固定资产投资、90%以上的就业;上市企业11家,其中民营企业9家;新三板挂牌公司达到16家,全部为民营企业;规上工业企业中,民营企业占比达96.4%;超百亿元的8家企业中6家是民营企业,民营企业已成为许昌经济社会发展的“顶梁”。许昌市在硅碳新材料产业发展中,由政府牵头,引入隆基绿能、卧虎山焦化等民营企业,联合国有企业河南投资集团、平煤神马集团,组建了首山焦化、平煤隆基、硅烷科技等一批混合所有制企业,激发了企业的活力。在500强民营企业金汇不锈钢的带动下长葛节能环保产业集群规上工业企业达93家,各类经济实体2000余家,形成再生不锈钢、再生铝、再生铜和再生镁4条产业链,发展成产值超千亿的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活跃的民营经济是许昌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生力军。

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许昌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虽然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但与先进地区相比,还存在产值占比不高(2024年1-9月占规模以上工业的13.40%),增长速度不快、掌握核心技术不多、存在要素制约瓶颈等问题,特别是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比较突出。

(一)产业链条不够完整。现有新兴产业处于产业链、供应链和价值链的中低端,产品附加值较低。如人工智能产业集群生态不完善、规模小,配套企业数量较少;超硬材料产业集聚程度不高,黄河旋风“一企独大”,关联企业数量少,产业链偏短;电力装备产业同业竞争激烈,中低端产能过剩,龙头企业本地配套率低;再生金属产业链深加工程度低,产品附加值不高,市场竞争力不强。

(二)龙头企业带动能力弱。部分产业龙头企业带动能力不强,产业规模较小,产业集中度不高。如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产业企业整体规模偏小,产品附加值不高,龙头企业带动能力发挥不充分,产品市场竞争力不强;电梯产业龙头企业少,产业结构不优;生物医药产业缺乏龙头骨干企业,没有形成规模优势和全国知名品牌,市场影响力弱。

(三)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战略性新兴产业以科技创新为主要驱动力,产品的高科技含量是其核心竞争力。高科技产品来源于研发方面的高投入,但许昌市缺乏国家重点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有的龙头企业未建立研发机构,市财政投入大量资金进行研发亦不现实,造成许昌市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低,研发投入和研发强度不高。2020-2023年许昌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分别为1.55%、1.66%、1.41%、1.13%,均低于全省、全国平均水平。研发能力不足造成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弱,自主知识产权少,核心竞争力不强。

(四)配套服务能力不够。许昌市中心城区首位度不高,综合承载能力不强,城市能级较低,卫生教育等公共服务领域存在短板,对高端人才的吸引力不强,既无知名高校,又无高端科研机构,高层次科创人才缺乏。为新兴产业集群服务的融资机构、咨询培训、信息网络、行业协会能力水平不足,产业集群内关联企业沟通平台不多。

三、对策建议

经过对许昌市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深入调查研究,参考先进地区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成功经验,结合学习贯彻中央发展培育新质生产力的有关精神,提出以下建议。

(一)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没有落后的产业,只有落后的产品和工艺。传统产业同样可以做出新质生产力,新质生产力也不一定非要在大城市产生。如德国的蔡司集团,就扎根在一个人口不足8000人的小城(奥伯科亨市)。1846年成立时,它只是一个生产光学玻璃的小车间,经过持续不断地技术创新,如今已发展成世界最先进的光学和光电设备巨头,其生产的光学原件是世界最先进的极紫外光刻机(EUV)的核心部件。作为中部的一个省辖市,许昌不能寄希望于央企、国企高强度的技术投资,对发展未来产业也要积极谋划,慎重投入(因试错成本太高)。最现实可行的是立足现有产业基础,用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引导支持企业技术创新和转型升级,推动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从而培育新质生产力。

(二)促进融合发展。新兴产业是新质生产力的主体,新业态和新服务(即生产性服务业)是新兴产业的两翼。两翼强大,新兴产业才能走得远,飞得高。发展新业态和新服务,不仅要实现产业链上中下游的贯通,还要打通区域内与新兴产业相关的所有生产要素,推进先进产能跨区域扩张,打造产业、技术、人才、市场、资本等深度融合的创新生态。首先,在技术融合方面,重点是促进数字技术与制造业融合。以数字技术赋能实体经济,运用5G、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搭建数字化管理平台,助推企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以此提升产业集群的竞争力,从中培育出新业态。如广州番禺的跨境电商巨头SHEIN(希音),就是以数字技术赋能实体经济,从而培育出新业态的典范。其次,在产业融合方面,重点是推动制造业与服务业的融合。支持制造企业发展数据驱动型服务、大规模个性化定制服务、产品全生命周期服务,由单纯的制造业务向研发设计、市场营销、物流运输等服务环节延伸。生产性服务业产值占服务业产值比例过低,是当前存在的普遍问题,但其前景广阔,成为巨大的蓝海市场,是新质生产力的关键动力,也是重要的发展方向,必须高度重视,有所作为,有所突破。如许昌超硬材料制造龙头企业黄河旋风,不但申建了检测平台,还牵头建设了河南省金刚石材料产业研究院,成立了黄河实业汇丰物流公司,将公司的核心业务向产业链上游、下游的服务领域延伸,通过发展服务型制造,增强企业竞争力,成为许昌市发展生产性服务业较为成功的企业。

(三)建强服务配套体系。配套服务体系和基础设施不完善,是制约新兴产业高品质发展的重要因素。一方面要加强硬件设施建设,提供相对低廉的交通物流、信息通讯、水电气等服务,降低生产成本。招商引资、招才引智很重要,但更多的功夫在引资引智之外,在于一个城市的吸引力和宜居宜业程度。许昌在商业上有全国知名商超胖东来,休闲康养上有鄢陵的万亩花海和温泉度假区,生态环境上有中心城区水系连工程和中央公园,交通上有郑许市域铁路等等,这些独特的优势都能为许昌的创新创业环境加分。最为关键的是要久久为功,补齐教育医疗等民生短板,为创新创业团队提供优质的公共服务,让高层次人才能在许昌安心发展。另一方面要建立健全各种服务机构,如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创业上岗培训部门等,特别是要为中小企业融资提供服务的金融机构。金融是科技创新的关键力量,要优化金融服务环境,探索设立市场化运作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基金、创业投资基金,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全面提升金融服务能力。

(四)筑牢科教基础。科教是发展的基础,更是培育新质生产力和新兴产业的关键。一方面要引进高端人才。许昌城市服务设施不够完善,对创新创业高端人才吸引力不够强,但许昌也有房价低廉、生态宜居、生活成本低、环境容量大、自然资源丰富、交通便捷等优势,要抓住当前产业转移、人才回流、新技术革命的大趋势,采取多种方式,吸引高端人才来许回许发展。另一方面要培育创新人才,重点是提升高等教育质量。高等教育是许昌市的短板弱项,近年已有所改善,高校数量增加到6所,在校大学生达到9万多人,但其科研教学能力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要求尚有较大差距,需要进一步统筹规划,在资金投入、产教融合、交流合作等方面加大力度,把高等教育作为财政支出的重点领域予以优先保障。应加快许昌职业技术学院升本工作,在此基础上,谋划将许昌职教园区升级为大学城、科技创新城,打造高教资源新高地,为许昌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科教支撑和人才储备。

(五)构架开放合作大格局。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必须积极融入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际国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深化与省内外、国内外的开放合作,着力构架开放合作大格局。一是深化省内合作。首先是要全面融入郑州都市圈建设,充分利用郑州高端要素和科创资源溢出带动效应,加强科创合作和技术引进;依托郑许市域铁路,推动许昌与郑州市区、航空港区的高效通勤,形成许港、郑许1小时通勤圈,加快许港产业带建设,推进产业圈梯次分布、链式配套、紧密协作。其次是积极与平顶山及平煤集团对接合作,在硅碳新材料、中国尼龙城建设等方面,在原料供应、终端产品生产销售上进行统一统筹谋划,紧密合作。二是深化省外合作。紧紧抓住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机遇,加强与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的合作,要依托郑合高铁通道和许昌港襄城港水运通道,提升承接产业转移能力,降低物流成本,积极融入长三角地区产业链供应链,构建东向开放产业带,在中原—长三角经济走廊建设中占据先机。三是深化对外开放合作。重点加强对欧主要是对德国的合作,深化对东南亚的合作,拓展对非洲的合作,利用欧美的资本人才技术,对接东南亚、非洲丰富的劳动力资源、矿产资源和广阔的销售市场,为产品走出去奠定坚实基础。

(作者系许昌市社科联党组成员、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