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优化民营企业发展环境,依法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许昌位于河南省中部,不靠海、不沿边、不临江,属于传统农区。改革开放40多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许昌民营经济保持健康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被誉为“河南的温州”,是河南省乃至全国民营经济最具活力的地区之一,打造出了民营经济的“许昌模式”。
一、许昌民营经济发展基本情况
(一)发展历程
改革开放以来,许昌市民营经济从上世纪80年代乡镇企业发轫,经历90年代改制、壮大,再到21世纪快速发展、转型升级,涌现出一批在国内外占有重要市场份额的知名企业,为地区经济发展注入了蓬勃动力。
据相关部门统计,1988年以前,许昌主要以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为主,非公有制经济占比很小;1995年,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37.9亿元,占GDP比重为26.1%,当时全市经济以煤炭、纺织、水泥、电力行业为支柱;2001年,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达到138.6亿元,占GDP比重42.5%,居全省第4位,煤炭、纺织、烟草为支柱产业;2007年,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达到572.0亿元,占GDP比重66.9%,占比首次位居全省第一;2016年,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1721.5亿元,占GDP比重72.4%,高出全省平均水平7.5个百分点,占比连续10年居全省第1位;2017年,民营经济占全市经济总量的比重80%以上。
经历三年疫情影响,许昌民营经济发展受到一定冲击,一些民营企业出现经营难、融资难等问题,但在市委、市政府鼎力支持下,民营经济逐步恢复发展。
目前,许昌民营企业占比达93.44%,贡献了全市75%以上的税收、80%以上的生产总值、90%以上的投资、90%以上的就业;全市营收超百亿元工业企业8家,其中民营企业6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820家,其中民营企业1801家。
(二)发展背景
许昌民营经济发展,根植于底蕴深厚的历史文化沃土。许昌是华夏文明重要发祥地之一,大禹治水有功受封于禹地。关羽“千里走单骑”“夜读春秋”的故事源于许昌,其忠义、仁勇、诚信的人格品质备受世人推崇。曹操“迎汉献帝迁都于许”,励精图治25年,使许昌成为当时全国经济、政治、文化中心,其经略善谋、重视人才、改革创新精神在中原大地延绵传承。这些都为许昌民营经济的发展和民营企业家的成长注入了深厚文化底蕴。
资源禀赋方面,许昌自然资源相对缺乏,改革开放之前以农业生产为主,20世纪80年代人均水资源不足河南省人均占有量的一半。随着人口增长,人均耕地面积日益减少。自然资源的短缺,激发了人们不断挖潜增效、努力探寻变革发展之路。曾任长葛市商会会长、工商联主席20年的宇龙集团董事长岳朝仁认为,许昌市尤其是长葛市民营经济发达,与本地资源匮乏、缺少竞争优势密不可分,我们做一件事必须做到极致,否则就要被淘汰。正是这种退无可退的危机感、紧迫感,成就了一大批民营企业家。
交通区位方面,尽管地处内陆平原,但现代交通建设为许昌发展带来重要契机。京广铁路、G107等干线纵贯许昌。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十几年来,许昌依托北邻郑州的区位优势,持续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形成境内 263.7公里的“米”字形高速公路网,建成京深、郑万、郑合等5座过境高铁站,机(场)许(昌)快速通道、郑许市域铁路先后建成通车。日益完善的综合交通体系,有效带动了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逐年快速增长。
人才基础方面,世世代代的农业生产涵养孕育许昌民众吃苦耐劳、精耕细作、踏实勤奋的劳作精神。许昌学院、许昌职业技术学院、许昌电气职业学院和中职中专、基础教育学校,为许昌发展提供了基础人才保障;早期乡镇企业的发展向社会输出了一批熟悉市场环境、有经营管理经验的人员,为改革开放以来许昌民营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智力支撑。
二、许昌发展民营经济的主要做法
许昌支持引导民营经济快速发展,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20世纪90年代初期,借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东风,许昌市委、市政府大力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为大力发展民营经济铸好思想先导。第二阶段是自2002年后,许昌市委、市政府坚持把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作为富民强市的重大战略举措,以小康杯竞赛等活动为载体,持续出台扶持政策,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发展,成长为拉动许昌产业发展、经济增长的主力军。第三阶段是党的十八大以来,许昌市委、市政府连续召开高规格的科技奖励大会、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大会,组织考察团到北京、上海及沿海发达地区考察调研,大力营造良好营商环境,民营企业和民营经济进入开拓市场、活力迸发的新阶段。许昌市大力推动民营经济发展的经验做法,可以用“四个动力”来总结。
(一)坚持思想牵动,拉高发展标杆
许昌坚持思想解放先行,着力“更新观念、拉高标杆、激发活力、加快转型、做强集群、永争一流”,持续掀起民营经济跨越发展的热潮。为坚定广大民营企业发展信心,许昌牢固树立“两个毫不动摇”理念,将民营经济发展置于战略全局高度来谋划推进。回顾发展历程,20世纪90年代,许昌在探索加快区域经济发展之路时,毅然选择了民营经济:1993年,市委、市政府明确提出,个体私营经济可以经营国家没有明令禁止的一切行业、一切商品;1998年,市委、市政府提出,各级要把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并作为考核干部政绩的依据之一;2003年4月,《河南日报》“说许昌看发展非公经济”系列报道,多角度解析了我市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经验,叫响了“河南的‘温州’在许昌”。
为克服 “小富即安”“小进即满”的思想,许昌对标国内外一流水平,连年组成高规格考察团赴北京、上海、深圳等发达地区考察学习、招商引资,掀起了民营经济新一轮创业浪潮。
(二)坚持改革推动,优化营商环境
近年来,许昌坚持用改革的办法优化环境、推动发展,真正做到“企业办好围墙内的事、政府办好围墙外的事”,坚持“有求必应,无事不扰”,以更大力度深化“放管服效”改革,致力构建效率最高、成本最低、竞争力最强的营商环境,构建民营经济的“孵化器”。党的二十大以来特别是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以来,许昌市全力落实好“只进一个门、只找一个人、只跑一次腿”政策要求,把12类主题场景108个服务事项整合为“一件事”,目前市级政务服务事项“最多跑一次”实现100%、“不见面审批”占比98.7%,基本实现“大厅之外无审批”。全市市场主体达到46.3万户,上市企业11家、居全省第3位,获批全省唯一的“政务服务线上线下融合和向基层延伸”国家试点城市。
(三)坚持创新驱动,引领发展潮流
近年来,许昌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创新工作,坚持走好创新驱动发展“华山一条路”,成立高规格的市科技创新委员会,统筹谋划重大政策、重大规划、重大项目,以坚定决心和超常力度,推动中央和省委重大科技创新决策部署落地见效。相继出台了《许昌市科技创新促进条例》《关于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强市的工作方案》《许昌市“十四五”科技创新和一流创新生态建设规划》《许昌市创新发展综合配套改革方案》等一系列文件。自2014年起,连续11年召开全市创新驱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大会;2018年起,持续组织中国科学院专家许昌行活动;2020年起,持续出台“创新年”行动实施方案,完善全市科技创新工作机制;设立许昌市科技信贷准备金,推出“科技贷”等金融产品,探索科创金融体制机制,累计投放“科技贷”9.6亿元。奖励2023年度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作出突出贡献企业142家,共计3590万元;奖励2023年度科技创新方面作出突出贡献的318家单位和个人,共计2281万元。同时,许昌市自2016年以来相继推出“许昌英才计划”1.0、2.0版、3.0版政策体系,坚持全职引进、柔性引进并举,设立高层次人才专项编制,大力招揽天下英才。目前,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到473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超过1300家,全省排名均为第5位。
(四)坚持集群联动,打造区域优势
区域经济就是特色经济,没有特色就没有竞争力,“无中生有、打造特色、培育集群、世界一流”是许昌民营经济群体性崛起的重要秘诀。许昌着力打造不同层次、不同规模、梯次分明的民营企业群体,培养一支勇闯敢干、开拓进取的企业家队伍,形成了区域发展优势。近年来,许昌着力打造10大产业集群、16个重点产业链,聚焦延链补链,不断推进招商引资、技术创新和项目建设,已形成装备制造1个超千亿级产业集群和再生金属及制品、发制品、煤化工、超硬材料及制品、纺织服装、医药、钧陶瓷等7个超百亿元产业集群;先后落地了天目先导电池材料、德国百菲萨、法国圣戈班等一大批投资规模大、带动能力强、科技含量高的延链补链强链项目,产业链群能级实现跃升。
三、许昌民营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面对全球经济形势的不确定性以及国内外市场的激烈竞争,民营经济发展面临诸多困难挑战,部分企业存在发展信心不足、转型不快、动能不强、后劲不足等问题。
一是思想保守,后劲不足。许昌部分民营企业家思想观念相对比较保守,存在“小富即安”“得过且过”的“守摊”思想,缺乏拼搏进取精神,投资、扩容、增长的意愿不强。少数企业还遵循家族式管理模式,现代企业制度和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决策关注短期利益,缺乏长远发展规划。随着近年来经济下行压力越来越大,部分民营企业生存发展举步维难。
二是信心不足,投资下降。面对外部经济环境的复杂多变,特别是近年来的地缘政治冲突、贸易壁垒、疫情冲击等因素,国内经济外需趋弱、内需不振等特点日益突出,导致一些工业企业的新增订单不及往年,市场有效需求不足,投资机会缺乏,恢复不及预期。这导致民间投资者对未来预期谨慎、投资下降,许昌民间投资从2020年起连续三年呈负增长态势。其背后既有前期投资过度、产能过剩等周期性因素,也有消费不振、出口受阻、利润下降等市场性因素。
三是创新偏弱,缺乏活力。不少民营企业本身规模不大、经济效益一般,再加上受自主创新投资大、风险高、回报率低的影响,研发投入少、科研人员缺乏,对加大研发投入的创新意识比较薄弱,创新动力不足。许昌市创新型企业相对较少,拥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391家,与郑州、洛阳相比差距较大。全市大专院校、科研机构少,许昌智慧岛尚在建设完善,省中试基地、省产业技术研究院均仅有1个。
四是人才不足,难以留用。许昌作为三四线城市,城市能级较低,优质的教育、医疗资源相对缺乏。虽然民营经济比较活跃,但即使给予较高薪资待遇,高层次科研技能人才到市县就业的意愿不高。“许昌英才计划”启动以来,平均每年引进创新创业人才团队(项目)13个、高层次人才143名,质量还不够高、数量不够多。民营企业里高级职称及以上的高层次人才少,博士硕士比例相对较低,科技骨干人才比较缺乏。同时,许昌民营企业在薪资待遇、发展空间、就业环境等方面缺乏竞争力,导致技能人才匮乏。比如,我市劳动密集型的发制品、食品、纺织等行业中,普通工人大部分年龄在45岁以上;在装备制造、电力电子等行业,优秀技术工人难留,很多技工刚学成出师就被其他企业高薪挖走,或外出到沿海发达地区就业。
五年是融资困难,资金缺乏。民营企业的主要融资来源是银行信贷,而通过主板、创业板、中小板、新三板发行股票直接融资的门槛很高。部分民营企业规模小、收益不稳定、抗风险能力弱,难以满足银行的基本信贷条件,再加上部分金融机构为防控自身风险,采取“一刀切”式抽贷、压贷措施,更是让中小微企业雪上加霜。另外,受经济下行压力影响,上下游企业拖欠账款问题突出,下游需求萎缩,账款不能如期支付,风险向中游、上游接续传导。
六是诉求难应,执行不力。从营商环境看,市场准入隐形壁垒依然存在,市场化配置资源机制还不够完善,“玻璃门”“弹簧门”“旋转门” 等隐形门槛仍然存在,存在企业诉求响应较难现象。招商引资中,还存在对外来企业给予超常规优惠政策、对本土初创企业支持不够问题。政务审批事项较多,政务效能方面仍有提升空间。各级惠企政策在实际执行中存在手续多、兑现慢、成本高等问题,利好政策难以落地。有些政策制定缺乏针对性,与企业需求脱节,政策宣传缺乏广泛性,导致惠企政策难以有效传达和落实。
七是空间受限,发展遇困。国有企业在资金、技术、产品、人才等方面,对民营企业具有碾压式优势,一定程度上出现“国进民退”现象。当下,各地国有企业在众多行业强势扩张,垄断了市场竞争所涉及的众多领域。地方政府几乎都设立了城市建设投资公司、交通投资公司、产业投资公司,越来越多的项目都直接由国有投资公司经营,一些民营企业实际上只能成为国有企业的施工队,有意无意间挤压了民营企业发展的市场空间。有国内数据显示,在竞争激烈、利润微薄的传统服务业领域,民营企业占七成以上;在利润较高的教育、文化、传媒、医疗、通讯等现代服务业领域,民营企业占比还不足三成。
四、许昌发展民营经济的对策建议
(一)思想观念上,正确把握处理好四种关系
一是正确把握和处理好“立”与“破”的关系。许昌民营经济历史上的跨越发展和当前的持续快速发展,与历届党委政府紧跟中央部署,一任接着一任干,同心同向、砥砺前行密切相关。所谓“立”,就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党的领导下发展民营经济,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涵养“诚信、开放、包容、创新”新时代许昌精神,坚定民营经济发展信心。所谓“破”,就是根据新形势新任务,敢于冲破发展民营经济的思想禁锢,敢于革除旧的体制机制弊端,大胆发展民营经济。
二是正确把握和处理好“放”与“管”的关系。所谓“放”,就是对民营经济发展放心、放手、放活,将其作为区域发展的主力军、主战场,在态度上信任肯定,在成长上释重松绑,在政策上支持帮助,营造宽松发展环境,让各类市场主体“各显神通”,让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肆意涌动”。所谓“管”,就是遵循市场法则,严肃法律法规,加强市场调节,完善诚信体系,切实做好事前事中事后的审批监管,使民营经济在市场法规制度的框架内健康发展。
三是正确把握和处理好“专”与“转”的关系。所谓“专”,就是民营经济在发展上注重专业化,大力弘扬工匠精神,瞄准国际水平,做到世界一流。瑞贝卡集团把“一缕发”做到了极致,黄河集团把“一粒石”做到了极致,远东公司把“一根轴”做到了极致,都在自己的行列领域达到了高端水平。所谓“转”,就是做好转型发展大文章。无论是企业,还是整个产业,都要因势而谋,适时而变,改进落后工艺,推动“两化”融合,发展新兴业态,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要把握好、处理好“专”与“转”的关系,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紧跟市场需求加快转型升级,使企业和产业永葆生机活力。
四是正确把握和处理好“亲”与“清”的关系。所谓“亲”,就是像对待亲人和朋友一样对待民营企业,当好“搭台者”“守夜人”“清障手”,重商、亲商、安商、富商。所谓“清”,就是在与民营企业交往中干干净净、清清爽爽,消除干扰羁绊,杜绝权利寻租,落实政策待遇,自觉接受企业和社会的监督评议。要把握和处理好“亲”与“清”的关系,设定政商交往尺度,做到“亲”不逾矩、“清”不远疏,营造良好政务环境,提供优质公共服务,涵养优良政治生态。
(二)发展实践中,重点做好五项工作
一是营造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浓厚氛围。完善推动民营经济发展的工作机制,健全政府与民营企业的常态化沟通交流机制,建立企业问题收集机制,深入了解新情况新问题,及时改进政策举措。建立企业问题解决机制,分级分类解决民营企业的个性问题和共性问题。大力弘扬民营企业家精神,支持民营企业家弘扬敢闯敢试、敢为天下先、敢于承担风险的精神,争创一流企业。大力挖掘、宣传优秀民营企业家先进典型,定期评选表彰优秀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实施企业经营管理人才提升行动,持续举办中小企业领军人才培训、莲城企业家大讲堂等活动,组织优秀民营企业家赴国内外知名高校、行业龙头企业开展培训。依法保护民营企业财产权、自主经营权、创新权益,营造有利于企业发展的浓厚氛围。
二是守牢实体经济的“主阵地”。推动传统产业通过高位嫁接形成“新制造”,焕发新活力,再造新优势。推动企业实施数字化转型战略,推动数字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实施工业领域碳达峰行动,全面推进建材、化工、再生金属等重点行业绿色低碳转型。实施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三品”行动,推动轻纺工业向产业链后端、价值链高端延伸。充分发挥化工产业基础优势,推进化工园区整体提升。把新兴产业作为全市经济发展新引擎、新支柱,推进新兴产业领域技术装备迭代升级,促进新兴产业规模化发展。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节能环保、生物医药、智能装备、智能网联及新能源汽车等新兴产业发展步伐。坚持“现有产业未来化”和“未来技术产业化”,初步实现未来产业从小到大、从无到有的转变。加快未来产业基地化布局、集群化发展、规模化提升,深入推动生命健康、碳基新材料、氢能及储能产业等前沿产业发展。按照“一群多链、聚链成群”的原则,加快补短板、强弱项,锻长板、增优势,着力提升重点产业链规模能级。聚焦许昌市十大产业集群和16个重点产业链,按照“一个产业链、一个工作专班”的原则要求,统筹推进产业链发展,努力形成一批省内领先、国内知名的重点产业链。
三是鼓励民营企业加强自主创新。实施创新型企业树标引领行动,不断提升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数量,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开展“一对一”指导,推进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全覆盖。持续实施创新载体平台提质扩量行动,推动标准化智慧岛建设,着力打造高能级创新平台。推动创新资源向民营企业开放,支持民营企业与高校院所的深度合作。提升科技创新公共服务能力,推动大型仪器、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向民营企业开放共享。加快创新生态建设,持续实施“许昌英才计划”3.0版,引进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团队)。支持各类创新创业载体与人力资源、金融、知识产权等服务机构紧密合作,为民营企业提供符合产业特征和需求的专业服务。
四是强化对民营企业金融政策扶持。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民营经济支持力度,常态化开展政银企对接活动,引导金融机构开发与不同行业民营经济生产经营周期和特征相匹配的线上、线下信贷产品,提供差异化服务。加大政府对金融的支持力度,让更多民营企业获得融资支持。发挥万联公司调贷作用,扩大企业调贷资金池规模,提高续贷过桥资金使用效率,为民营企业解决资金周转难题。支持企业直接融资,筛选上市后备企业,帮助民营企业顺利上市、直接融资。支持符合条件的民营企业发行科技创新公司债券,扩大债券融资专项支持计划的覆盖面。成立金融智库,构建市、县两级联动的金融智库体系,推广金融机构结对企业辅导制度,为企业提供常态化、精准化、全方位的金融服务。
五是构建更加和谐的营商环境。政府部门积极改进对民营企业的管理与服务,落实“多服务、少干预”“多帮忙、不设障”的要求。强化部门联动,推动“双随机一公开”的多部门联合执法检查模式,减少对企业的干预频次。涉企部门要联动做好政策宣传、解读、辅导工作,用好惠企政策免审即享平台,实时精准推送涉企政策,针对企业不同发展阶段的现实需求,在市场开拓、金融服务、人才服务等领域精准施策。降低企业办事成本,取消未经法定程序设定的收费项目,认真落实各项减税降费和扶持小微企业的政策措施,坚决杜绝征收“过头税”现象。降低企业财务成本,帮助企业规避担保连带责任。降低生产要素成本,统筹做好煤、电、油、气、运等生产要素协调保障,全方位降低企业用能成本。切实维护民营企业合法权益,完善民营企业维权平台和投诉办理机制,加快侵犯企业权益案件办理,探索多元化涉企纠纷调解机制改革试点。开展清理拖欠中小企业账款专项行动,形成防范和化解拖欠中小企业账款的长效机制。
(作者系许昌日报社记者一部主任、高级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