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当前位置:首页 >> 决策参考
第20期:许昌三国古迹遗址当代价值的七重维度解读 与保护开发探究
发布时间:2025-08-06 16:55:28 来源:黄杰

许昌,这座承载着厚重历史底蕴的城市,作为三国时期曹魏政权的重要政治中心,遗留下众多珍贵的三国古迹遗址。这些数量庞大的三国古迹遗址所承载的三国文化具有地域性、独特性和国际性,只有充分了解它们、保护它们、开发它们,才能让许昌三国文化更加丰富,才能使许昌城市更有灵魂。

一、许昌三国古迹遗址蕴含当代价值的七重维度解读

本研究团队通过田野调查,对许昌地区的三国古迹遗址进行了全面实地考察。经统计,截至2025年7月,许昌共有三国古迹遗址51处,相关传说21处。这些古迹遗址承载着丰富的三国文化内涵,可将其分为七种类型:

(一)承载凝聚民族共识的精神根基:献身国家、向往统一的英雄文化。三里侯冢遗址(曹彰墓)坐落于鄢陵县安陵镇城北三里处,张公祠在建安区张潘镇古城村,夏侯渊墓位于建安区河街乡贺庄油库内。这些古迹遗址承载着深厚的三国英雄文化内涵,曹彰、张飞、夏侯渊等英雄人物的事迹,凝聚了民族共识,展现了献身国家、向往统一的伟大精神。激励着后人为了国家的统一和繁荣而奋斗,成为民族精神的重要象征,也为当代社会提供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和价值借鉴。

(二)承载现代治理的历史镜鉴:治军理政、经世安邦的智慧文化。贾诩墓位于建安区新元办事处岗王村村东,郭嘉墓位于襄城县范湖乡城上村村东,杨修墓位于襄城县范湖乡台王村北。这些遗址遗迹不仅是三国文化的载体,更是治军理政、经世安邦智慧的象征。贾诩、郭嘉、杨修等谋士以智慧辅佐,推动了曹魏的崛起。从这些历史遗迹中,我们能汲取到古代治国理政的智慧,如重视人才、灵活应变、注重策略等。这些智慧对现代治理仍有重要启示,为当代社会的管理与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历史智慧。

(三)承载社会伦理的价值锚点:重情尚义、忠贞不渝的忠义文化。坡街关王庙大殿坐落于禹州市文殊镇坡街中学院内,许昌关帝庙位于魏都区许继大道西段灞陵桥景区内,义勇武安王大殿在禹州市花石镇白北村,白胡关帝庙在许由路与许州路交叉口向西100米。这些遗址遗迹承载着深厚的忠义文化,是社会伦理的重要价值锚点。关羽作为忠义的化身,其事迹被广泛传颂。坡街关王庙、许昌关帝庙、白胡关帝庙、义勇武安王大殿等都是纪念关羽的场所,体现了民间对忠义精神的崇敬与传承。这些遗址不仅是对历史人物的纪念,更是对重情尚义、忠贞不渝价值观的弘扬,提醒着人们在现代社会中坚守伦理道德、传承忠义精神,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文化支撑和精神动力。

(四)承载文明传承的根基工程:尊师重教、涵养家风的伦理文化。德星亭位于魏都区西湖公园内,是为纪念东汉末年陈寔和荀淑两家传承优良家风而建。徐母墓位于建安区蒋李集镇刘庄村,徐母是知书达理之人,因不愿儿子徐庶投奔曹操而上吊自缢,体现了高尚的品德与气节。八柏冢位于魏都区陈庄街北,是曹操著名谋士荀彧的爷爷荀淑及其八个儿子的墓地,荀家以家风优良著称,培养出多位杰出人才。这些遗址遗迹承载着尊师重教、涵养家风的伦理文化价值。德星亭象征着对优良家风的传承与尊重,陈寔和荀淑两家的故事激励着后人注重家庭教育和品德修养。徐母墓则展现了母教的深远影响。八柏冢更是家风传承的象征,荀淑及其八个儿子的成就,体现了良好家风对家族兴盛的重要意义。这些遗址遗迹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文明传承的重要根基,为当代社会提供了尊师重教、涵养家风的宝贵范例,激励着人们在新时代继续传承和弘扬优良家风,促进社会和谐进步。

(五)承载创新创业的精神动能:百折不挠、敢闯敢拼的斗争文化。徐晃墓位于建安区张潘镇城角徐村,张湾汉墓(张辽墓)在长葛市董村镇张湾村西南,钟繇、钟会墓位于长葛市增福镇田庄村,邓艾庙在建安区张潘镇板凳张村。这些遗址遗迹承载着三国时期将领和谋士们百折不挠、敢闯敢拼的斗争精神,是创新创业精神的重要源泉。徐晃、张辽以勇猛善战著称,他们在战场上屡建奇功,展现了不畏强敌、敢于拼搏的精神。钟繇、钟会父子则以卓越的政治智慧和军事才能闻名,他们在复杂的政治环境中敢于创新、勇于开拓。邓艾更是以奇袭阴平、一举灭蜀的壮举,成为三国时期最具传奇色彩的将领之一。这些人物的事迹激励着后人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要有敢于突破、勇于创新的精神。

(六)承载现代交往的道德基石:信守承诺、肝胆相照的诚信文化。怀帮会馆(忠义千秋殿)与十三帮会馆(关帝殿)均位于禹州市城关镇,这两座会馆均以关帝为主题,关帝象征着信守承诺、肝胆相照的高尚品质,是诚信文化的化身。在古代商业交往中,会馆不仅是商人聚会的场所,更是诚信文化的传播中心。怀帮会馆与十三帮会馆通过祭祀关帝、传承关公精神,强化了商人的诚信意识,促进了商业活动的健康发展。关公的“忠义”形象深入人心,成为商人们在商业交往中秉持的基本道德准则。在当今社会,无论是商业合作还是人际交往,信守承诺、肝胆相照都是构建和谐关系的基础。关帝殿所代表的诚信精神,提醒着人们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坚守道德底线,以诚信为本,赢得他人的信任与尊重,从而推动社会的良性发展。

(七)承载逆境突围的哲学指引:直面困局、坚韧前行的生存文化。曹操练兵台位于襄城县范湖乡台王村,是曹操在许都练兵的场所;运粮河贯穿魏都区,是为保障前线粮食供应而修建的运输通道;饮马坑在建安区小召乡赵庄村西,是曹操战马饮水之处;议事台遗址位于鄢陵县马栏镇议台村议台学校,是曹操商讨国事之地。这些遗址见证了曹操在许昌面对艰难环境时的坚韧与智慧。公元196年,曹操迁都许昌,面对一马平川、易攻难守的地理劣势,他直面困局,积极应对:修建高台练兵,提升军队战斗力;开凿运粮河,保障后勤供应;挖掘饮马坑,满足战马需求;设立议事台,商讨国家大事。这些举措不仅稳固了许昌的防御,也为后续的统一战争奠定了基础。从这些古迹遗址中,我们可以看到曹操在逆境中展现出的生存智慧和坚韧精神。这种直面困局、坚韧前行的生存文化,为后人提供了重要的哲学指引。在现代社会,面对各种挑战和困境,我们应学习曹操的这种精神,积极应对,勇于创新,以智慧和勇气突破困境、实现目标。

二、许昌三国古迹遗址保护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

(一)保护意识不足,文化挖掘不够。三国古迹遗址作为三国文化的重要承载体,部分民众对它们的历史价值认识不够深刻,缺乏保护意识。在一些遗址周边,存在乱搭乱建、随意丢弃垃圾等现象,对古迹遗址的完整性造成破坏。一些小型的古迹遗址由于缺乏足够的宣传,未能引起公众的广泛关注,导致保护工作难以形成全民参与的良好局面。

目前,对三国古迹遗址文化的挖掘尚处于浅层次阶段。大部分三国古迹遗址景点仅以静态展示为主,缺乏通过文物、科技展示等手段营造沉浸式的历史文化情境的意识,游客难以深度参与并留下深刻印象。各三国古迹遗址景点在旅游项目设置与产品服务上较为雷同,缺乏特色与创新性,难以满足游客日益多元化的旅游需求,亟待通过深度文化挖掘与创新项目开发,提升旅游产品的独特性与吸引力。

(二)保护资金短缺,宣传效果不佳。古迹遗址的保护修复工作需要大量资金支持,包括考古挖掘、建筑修缮、环境整治等方面。许昌在三国古迹遗址保护方面的资金投入相对有限,难以满足实际需求。一些重要的古迹遗址因资金不足,只能进行简单的维护,无法进行全面系统的保护修复,导致部分古迹遗址的保存状况逐渐恶化。

这些古迹遗址承载的独特的三国文化传播效果也不够理想,在传播效果与营销策略方面还有较大优化空间。一方面,部分景区人员的新媒体应用能力有限,缺乏专业的传播运营团队及系统性的传播方案,导致宣传内容缺乏创意与吸引力。另一方面,营销手段较为单一,未能充分与新媒体技术深度融合并实现创新发展。例如,部分景区在抖音等平台发布的短视频制作粗糙、内容单调,缺乏创意与故事性,难以激发用户关注与互动。同时,部分景区在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开展精准化营销方面存在不足,未能充分发挥新媒体在旅游营销中的潜力,亟待通过优化传播策略与创新营销手段,提升新媒体传播效果与营销精准度。

(三)专业人才短缺,传承创新不足。在推动三国古迹遗址文化挖掘与旅游产业协同发展的进程中,专业人才短缺问题成为制约其深度与广度拓展的关键因素之一。当前,既精通历史文化知识又熟悉旅游产业运营及新媒体技术应用的复合型人才较为匮乏。一方面,高校相关专业设置未能充分契合新媒体时代文化旅游产业对人才的多元化需求,针对性培养机制尚不完善;另一方面,企业吸引力不足,导致人才引进与留存困难。例如,部分旅游企业因缺乏新媒体运营人才,无法有效借助新媒体平台开展推广与营销活动;部分文化研究部门则因缺少兼具三国文化研究与旅游开发能力的人才,难以将丰富的文化资源转化为具有吸引力的旅游产品与服务,亟待通过优化人才培养体系与改善用人环境,摆脱人才短缺困境,推动形成协同发展的良性循环。

同时,对三国古迹遗址所蕴含的文化内涵缺乏系统的研究和整理,一些传统技艺和文化习俗与三国文化相关的部分逐渐被遗忘,未能得到有效传承。在文化创新方面,对三国文化的现代演绎和创意表达形式较为单一,难以满足当代人多元化的文化需求,影响了三国文化的传播和影响力。

三、许昌三国古迹遗址保护开发利用路径

(一)强化保护意识,鼓励全民参与。通过多种渠道,如学校教育、社区宣传、媒体传播等,普及三国古迹遗址的历史文化知识,提高公众对古迹遗址保护重要性的认识。在学校开设三国文化课程,组织学生参观遗址遗迹,培养青少年的文化传承意识;在社区举办文化讲座和展览,增强居民的保护责任感;利用电视、网络、新媒体等平台,制作和传播三国古迹遗址保护的公益广告和宣传视频,扩大保护意识的传播范围。同时,建立公众参与古迹遗址保护的机制,鼓励志愿者参与古迹遗址的日常巡查、保护宣传等工作。建立举报奖励制度,对破坏古迹遗址的行为进行监督和举报,形成全社会共同保护的浓厚氛围。

(二)加大资金投入,提升文化价值。积极争取国家和省级文物保护专项资金,加大对许昌三国古迹遗址保护的专项投入。同时,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古迹遗址保护开发,通过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模式,吸引企业投资建设遗址公园、文化博物馆等项目。此外,设立许昌三国古迹遗址保护专项基金,接受社会捐赠,为保护工作提供持续的资金支持。制定科学合理的古迹遗址保护规划,明确保护范围、保护措施和开发强度。对不同类型的古迹遗址进行分类保护,如对古建筑遗址进行修缮加固,保持其原有风貌;对考古遗址进行围栏保护,防止人为破坏;对遗址周边环境进行整治,恢复历史风貌。同时加强对保护工程的监督管理,确保保护措施落实到位。

结合许昌三国文化地域特色,开发多样化的文化体验项目。例如,在曹魏古城及周边打造系列主题街区,设置三国人物蜡像馆、古战场模拟体验区、传统手工艺作坊等,让游客身临其境感受三国文化;在运粮河遗址附近建设水上文化公园,开展水上表演、古船展览等活动,重现当年水上运输的繁荣景象。通过这些深度体验项目,增强游客对三国文化的理解和感受。加强古迹遗址与文化旅游、影视娱乐、文化创意等产业的深度融合,打造特色三国文化旅游线路,将许昌的三国古迹遗址与周边地区的三国文化景点串联起来,形成区域文化旅游合作格局;鼓励影视剧组在许昌三国古迹遗址取景拍摄,提升其知名度和影响力;开发三国文化创意产品,如三国主题的文具、服饰、工艺品等,满足游客的购物需求,带动相关产业发展。

(三)创新营销方式,打造特色产品。为提升许昌三国古迹遗址文化的传播效果与营销水平,需要创新传播方式。首先,制定精准传播策略,根据不同新媒体平台及用户群体特征,发布多样化内容。同时,与新媒体达人、旅游博主合作,邀请其体验并宣传许昌三国古迹遗址景点,借助其影响力扩大传播范围。其次,运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分析游客的兴趣与消费习惯,实现精准化、个性化营销;通过旅游大数据平台推送定制化旅游线路,利用人工智能客服提供24小时在线咨询服务,提升游客的体验。第三,开展线上抽奖、发放优惠券等营销活动,吸引游客预订,提高营销效果。

为推动许昌三国文化与旅游产业协同发展,需要深入挖掘三国古迹遗址文化内涵并打造特色旅游产品。一方面,筹建专业研究机构,组织专家深入研究许昌三国古迹遗址文化,梳理其发展脉络、人物故事与文化符号,将曹操治国思想、关羽忠义精神等融入旅游产品与服务,为游客提供文化感知体验。另一方面,开发体验式旅游产品,如许昌曹丞相府的“过五关斩六将”等项目,提升游客的参与性与互动性。   

(四)注重人才培养,打造文化品牌。政府应制定相关政策,规范许昌三国古迹遗址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出台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政策,吸引企业投资,推动产业发展。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交通、住宿、餐饮、通信等服务质量,优化旅游环境。在人才培养和引进方面,高校应设置相关专业与课程,培养既懂文化又懂旅游和新媒体运营的复合型人才;加强校企合作,共建人才培养基地,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此外,制定优惠政策,吸引全国乃至全球的优秀人才,营造良好的人才发展环境,激发人才的创新活力。

形成合力,打造文化品牌,实现视觉符号统一化。将“赢商莲城 许君以昌”“曹魏古都 科创新城”“生态宜居 幸福许昌”等主题宣传语融入景区导视、文创产品及宣传物料,构建统一鲜明的品牌视觉识别系统。与专业媒体机构合作制作高清纪录片,结合考古实证与情境再现,讲述许昌三国文化遗迹的历史脉络,提升品牌的学术性与观赏性。同时,推出三国文化系列微短剧,以年轻化叙事重构经典故事,适配短视频平台传播。常态化举办三国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与文化节,邀请专家学者提升学术话语权。策划三国主题灯光秀、汉服秀等沉浸式活动,丰富游客体验,推动文旅深度融合,提升许昌三国文化的竞争力与吸引力。

(五)注重国际传播,拓展海外市场。为拓展许昌三国文化的海外市场,需要从跨文化叙事、融媒体平台建设和国际市场开拓三方面着力。首先,通过跨文化叙事转化,将许昌三国古迹遗址文化中的忠义、智慧、谋略等核心价值宣传出去,制作《三国人物志》系列动画,用世界通用的视听语言阐释三国文化,增强国际受众的认同感。其次,加强国外融媒体平台建设,开设海外新媒体官方账号,发布三国遗迹探秘、传统工艺体验等短视频,邀请海外博主和主播参与传播,同时推出多语种智能导览APP,结合增强现实技术提供实景讲解,助力外国游客“无障碍”云游览。最后,积极开拓国际市场,面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推出“三国文化丝绸之路”旅游线路。联合陕西、湖北等省打造跨省旅游产品,并通过文物展海外巡展、主题演艺活动等拓展海外市场版图。

 

(作者系许昌学院教师、博士)